部分委员建议,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发展规划和社会需求,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问题引发了众多委员的关注。他们纷纷建议,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发展规划和社会需求,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并确保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平等健康发展。
非公立医疗机构面临“玻璃门”
新医改启动以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成为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杨金生委员说,目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依然困难。比如在规划上,民营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意义上是属于政府纳入规划之列的。目前几乎没有一家民营医疗机构在建设发展时能够得到政府的资金资助,他们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发展。同时,在运行中还需交纳25%的营业增值税。
此外,目前大部分的民营医院参与了医疗保险服务,与公立医院一样执行的都是政府规定的相关价格政策。加之目前公立医院在社会保障,退休金和养老金等方面与民营机构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导致高技术人才难以向民营医院流动。
“针对以上问题,杨金生建议,各级政府在制定医疗卫生规划时,应确保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平等健康发展。同时,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卫生资源现状,优先支持民营机构发展,引导卫生资源向公共卫生和基层倾斜,向薄弱区域和薄弱领域倾斜,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综合服务能力。争取到2015年,实现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做到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
此外,保障非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公平的、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在机构规划、建设、税收和人才待遇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平等的待遇。在医疗机构的公益属性上,无论是民营医院,还是公立医院都是没有区别的,均为非企业性质,民营医疗机构纳入民营企业管理,由卫生局审批和主管。
尽快明确办医投资回报政策。
2012年前5个月,全国民办医院诊疗人次,仅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9.3%。吴明江委员表示,社会办医难有两个原因。一是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除要投入基本建设和仪器装备外,开业运营后仍需继续投入支撑,历经数年才能逐步平衡。二是医院不仅必须有医、药、护、技、管各类人员,还要保障队伍的稳定并在运营中磨合形成有质量保证、有协同效率的工作程序和环境,而这都绝非易事。
对此,吴明江建议,健全社会办医的需求评价和风险评估机制,尽可能减少盲目投资。尽快明确社会资本办医的投资回报政策,尤其要明确投资主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回报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公立医院与民办医院的合作、互补和共同发展,缓解当前民办医疗机构在人力资源和管理上的实际困难。根据发展规划和社会需求,指导和支持开办上规模、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医院。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
“尽快推行注册医师多点执业
截至2012年6月,我国民营医院数量已达到9097所。但是,彭钊委员说,这些民营医院目前发展普遍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与公立医院相比,大部分民营医院只局限在常见病、多发病和个别疑难病症的治疗上,民营医院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
彭钊委员分析说,民营医院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人才严重匮乏。由于目前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多地点执业也难以实施,造成执业医师流动难,致使民营医院只能聘请公立医院离退休的高级职称人员作为专家。但在实际的聘请过程中,退休的医生中医疗水平高的往往被原单位返聘回去。无奈民营医院只能聘到水平一般的,并补充招聘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作为基础人员,造成民营医院人才队伍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人才结构,人才队伍失衡。加之职称晋升和户口等问题的阻碍,民营医院难以吸引和留住技术骨干,这样就造成了人才断层严重、分布不平衡、人员流动快、流失严重,从而导致医院技术水平难以维持和提高。
彭钊建议,积极转换自身角色,转变政府职能,逐步从办医院转到管医院,不再“另眼相看”民营医院。加强卫生全行业的执行监督管理力度,对非法行医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为民营医院的发展营造一个规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尽快推行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以解决民营医院医疗人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