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康
首页 > 和康资讯 > 行业资讯

0571-87675536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卫生改革与发展

浏览次数:1018   日期:2016-07-12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卫生改革发展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总任务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卫生改革的价值观就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突出强调了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筹资和提供方面的责任,要从制度上保证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不分地域、民族、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水平,都能公平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为了实现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这一改革目标,我们设计了总体思路和框架,就是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四大体系是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八项支撑则是保证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条件和措施,包括建立和改善医疗卫生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创新与人才保障机制、卫生信息系统和卫生法律建设等八项内容。

重点工作取得进展 卫生改革成效显著


针对社会和医疗卫生界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在认识卫生事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我国政府确定了近3年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建设,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4月启动以来,五项重点工作均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

首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从2000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10年底的近95%,共覆盖了12.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和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政府对农村居民辅助水平从2003年人均20元,增加到今年的200元。全国94%的新农合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水平今年将达到70%。

其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得了新突破。到今年六月在全国98%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村卫生院实施这项制度。这项改革在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减轻群众负担的作用逐渐显现,政策执行到位的地区,基本药物价格一般下降30-40%,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次均费用有所下降。

再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政府投入412亿元用于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并开展对口支援,招聘执业医师,全科医师培训等,改善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利用增加,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达到36.1亿人次,比2008年增加了22%。

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正在加快推进。针对一般社区居民和重点人群,政府提供了包括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逐步落实。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儿童系统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改水改厕受益率和慢性疾病系统管理率等公共卫生工作指标有了较大的改善。

最后,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国各省开展试点,并选择17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试点地区。试点地区的公立医院推出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措施,广泛开展了预约挂号、节假日门诊、优质护理工程、推广临床路径等,并积极推行体制机制探索,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

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中国卫生改革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在这十年期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15.93%提高到2010年的28.56%,反映出政府卫生服务责任不断增强。基本医保的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4.1%增加到35.92%,说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分担医疗费用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则从59.97%下降到2010年的35.52%,突显了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减轻。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个人卫生费用比例还将进一步下降。从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间孕产妇的死亡率变化看,2010年为30.0/10万,比1990年降低了68.3%。城乡差距也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同时,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32.9‰降低至2010年的13.1‰,比1990年降低了60.2%。此外,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由解放前的35岁增加到目前的73.5岁。总之,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明显,主要健康指标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卫生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国深化医改的理念、方向、目标、原则、制度和主要政策,符合国际,也符合卫生发展规律,特别是两年多来,深化医改五项重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为“十二五”时期卫生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巩固医改发展成果 确立七方面重点任务


根据今年年初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巩固2009-2011年五项重点改革成果,以“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为核心目标,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显着提高,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逐步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国民健康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卫生指标包括: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一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到14‰;孕产妇的死亡率降低到22/10万。

为了实现“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我们确立了七个方面的医改重点任务:

一、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筹资水平,逐步缩小城乡筹资和保障水平差距,为促进未来城乡统筹奠定坚实基础。在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要针对社会关切开展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全面规范推进支付方式改革。

二、以县级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规划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到2015年每千人口床位控制在4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床位数控制在医院床位数的80%左右,从而为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创造更大空间。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理顺服务价格体系,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三、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目录,使之适应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适应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不断提高药品耗材质量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促进基本药物的安全可及。

四、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好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层级,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上下联动的金字塔形联合体,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从而提高居民利用基本医疗卫生的公平和可及性。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服务内容,针对重大疾病防控,重点人群以及健康危险因素三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和基本药物制度中的作用,完善中医医院服务体系。

七、加快健康产业发展,要推动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推动老年护理、心理咨询、营养咨询、口腔保健、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业的开展。

“十二五”期间要做好五个方面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全面落实针对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麻疹、鼠疫、血吸虫等传染病的有效干预措施;建立完善地方病监测体系,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加强高危人群的发现,加强脑卒中的筛查和防治,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和治疗;加强职业病防控。

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保障措施。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在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立特岗;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乡村医生待遇政策。在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为8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加强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为全体居民发放健康卡。同时,加快推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加快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面向基层的适宜技术推广体制机制。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将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国内外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不懈,努力探索一条投入较低、产出效益较好的,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之路。